首页 > 教学资源

师说的说课稿(共48篇)

时间:2025-07-14 07:11:42
师说的说课稿(共48篇)(全文共93902字)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48篇《师说的说课稿》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师说的说课稿》相关的范文。

篇1:师说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是海门中学的物理教师施永华,很高兴能就《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1.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新世纪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其关键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自我建构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途径。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对《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一节内容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科信息化教学的探索。通过引导学生在网上的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通过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可以同时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终身学习,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方案就是结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为中心”,为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的网络教学而设计,旨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辅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对Internet资料的收集、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①由选修内容改编为必修内容;②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③加入了“向不同轨道发射卫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而做功不同”问题的分析;④把第一宇宙速度v= 的推导放入课后的习题中。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如果在网络环境下将这节课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开放的网络资源不仅会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还可轻松实现跨学科的知识交融,便于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框架,同时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3.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本章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处理万有引力有关问题已有了较好的基础,而且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大多数都掌握了在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资料,发布文章,在BBS留言等方法,这些为本节课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4.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②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③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

④知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物体发生失重现象的原因。

(2)能力目标

①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逐步提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③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①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培养科学的民主意识;

②通过学习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③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发展目标

力求加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利用网络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

5.教和学的方法

应用网络信息技术,采用资源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三、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1.提供—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Intranet和教学控制系统;

2.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型课件《人造卫星 宇宙速度,其交互性强,浏览方便,软件容量小,便于网上交流。

3.课件中设制“课前导学”“课堂在线”“网上测试”“开阔视野”“讨论区”“E—mai答疑”等栏目。

四、教学过程设计 (见下表)

活动程序 教师活动(主导地位) 学生活动(主体地位)

情景导入 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古代,“嫦娥奔月”只能是美丽的传说;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了人类的航天新纪元;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入飞船 ,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陆舱降落在月球附近的静海区,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基本知识。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和提出的一些问题进入网站,激发自己求知欲。

自主探究

交流协作 1.提出学习目标

2.教学控制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3.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个别指导,这种指导有的是操作性的或技术性的;有的则是对学生的思维以启迪或点拨。 1.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对照学习目标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浏览相关网页,查寻 ……此处隐藏102465个字……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临危受命)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研读悟学法)(智退秦师)

<1>重点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引导学生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抓住关键词语,作好圈点钩划。(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围绕烛之武说辞进行理解,感悟,评析,赏析。学生阅读品味,教师随机指导。(新版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本基本上能疏通文章,教师只须适当点拨即可。因而教师应放下心寻找有“阅读”的教学切入点。)

<3>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请某位学生来谈谈自己喜欢的语言部分:好在哪里?怎么点评的?其他学生认真地听,并选取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朗读,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说明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至“将焉取之”

从历史说到现实,挑拨两国的关系,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后必进犯秦国。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3)烛之武说退秦师,但又使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戍郑,这是否是“引狼入室”?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朗读--提问--讨论)(晋师撤离)

(2)研读感悟,拓展解析。

根据学生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引导学生看看古人的评点,增加对说辞艺术的掌握。(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3)学习小结,认识升华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来游说秦伯,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化险为夷,赞扬了烛之武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四、总结迁移,练习演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1、假设你看见一位老人往赣江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话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

师:如果是你,要达到劝说的目的又要不失礼貌,不伤害老人的自尊,应该怎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表达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这个老大爷。

2、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评价霍英东先生一生的话。请补写语段开头的中心句。(要求不超过30字)

他爱国至诚、爱港至深,坚持真理、爱憎分明,不畏邪恶、光明磊落,是爱国爱港的杰出代表;他面对逆境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终至成功的传奇奋斗人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型写照;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无私奉献,是服务社会的楷模;他为人谦厚,处事低调,生活俭朴,胸襟品格令人敬佩。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融为一体,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参考答案:霍英东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3、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______,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c.蔓难图也图:对付

d.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

多行不义,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受人以鱼”转向自主的“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由他主学习转向了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探究和研究的认知过程。是新理念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在课堂上,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一份微型教学设计,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人物情节性格、形象

(郑)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忠义

→夜缒而出勇敢

→智说秦伯机智

(郑)转危为安

《师说的说课稿(共48篇)(全文共9390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