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地质测量论文(精品多篇)

时间:2025-07-01 07:11:27
地质测量论文(精品多篇)(全文共21580字)

[摘要]地质测量论文(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地质测量论文 篇一

关键词:水利水电 工程地质 技术审查 勘察质量 基本原则

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报告一次通过阶段性技术审查的很少,一般都要补充修改报告,二次报审甚至三次报审才能勉强通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重复性工作?最直接的解释是勘测设计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我院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勘测设计技术把关的主要机构之一,主要任务就是工程技术审查,凡是国家投资(部分或全部)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不能通过我院的技术审查,就不能上报立项上马兴建。

影响勘测设计产品质量的因素可以列出许多,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专业技术的等等,我们只讨论纯技术性的。笔者在本文中浅议关于某些工程勘察产品质量问题之后,主要还是从工程技术审查的角度,就我们所审查过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工程技术问题的把握原则,就工程地质专业(其他专业不议)而言作些浅显分析,希望对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朋友们有些帮助。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技术问题开展讨论,或许是有益处的。

1 关于工程地质勘察产品质量的理解

物理产品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所组成的有体型轮廓的物理实体,例如大楼、大坝、桥梁、汽车、飞机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书桌饭碗等等。物理产品的质量,可以用明确的质量特性来描述:a)功能性;b)可信性;c)安全性;d)适应性;e)可实施性;f)经济性;g)时间性。

逻辑产品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如勘测设计产品、文化产品、软件产品等等。逻辑产品的质量与物理产品的质量有较大区别,可能不太适宜采用关于物理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界定。因为,勘测设计报告图纸这样的逻辑产品,是生产出大坝这样的物理产品的前奏,因此又被称为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而大坝这样的物理产品的质量特性必须是物理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才能检验。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怎样用逻辑产品的质量特性来有效地控制其将产生的物理产品的质量特性?显然,我们已经越搅越糊涂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系统曾经组织参照物理产品的质量评价体系搞过一阵质量特性评定实施细则的推广应用工作,好像后来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勘测设计产品质量的起色。

关于建设工程和工程勘测设计的质量控制,国家建设部和各行业均了若干法规性文件(《工程勘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勘察设计质量管理标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文件质量特性和质量评定实施细则》、《ISO900X》等)和标准(各类《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等),还有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专门机构,质量体系认证中心、质量技术监督局(站、所、中心等)、资质认证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面质量管理(TQC、QC小组)”,到20世纪90年代的轰轰烈烈的“贯标”运动,21世纪开始的“强制性条文宣讲”、“资质认证”、“质量认证”等运动,甚至不惜采用高科技的“工程勘测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等等,措施可谓全面,但却永远也不可能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就像法律再严格但永远不可能不出现犯罪问题一样。

可见,关于勘测设计产品的质量问题,我们除了许多措施手段之外,也许还要从更为全面更为人性化的方面去考虑,就像国家强大了经济发展了但还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样,勘测设计产品的质量问题,或许也该去寻找新的出路了。

2 工程地质勘察产品常见的质量问题

根据笔者的理解,工程勘察产品质量的优劣主要应该表现在:基础资料、分析论证、专业结论和成果表述四个方面。之所以技术审查通过率低,自然与勘察产品质量有关。体现质量优劣的这四个方面是紧密相关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放松,都将影响到产品的整体质量。

2.1 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的获取一般有两条途径:收集和实测。我们只要随意翻开任何一本专业教科书,都可以见到关于如何获取基础资料的详尽阐述。

2.1.1收集类资料

一般说来,工程区的区域地质资料,基本地质环境条件,一方面可以从一些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教科书、地质图、专著、专业性期刊杂志上获取,最权威的是全国各省区都有的《区域地质志》;另一方面可能是前人留下的、他人提供的,或其他行业为其他工程已经提交的勘察报告、工程介绍等等,尽可能收集为我所用。

我们在工程审查中感到,此类通过收集就可以获取的基础资料,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却往往大有欠缺,主要表现在引用资料不能做到合理取舍为我所用,对正在勘察中的工程针对性不强,不能明确地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工程区地质环境的概念,也不能正确地应用这些已有资料为自己工程添砖加瓦。当然这还是属于不足之处的小问题,只要认真对待即可解决。

2.1.2 实测类资料

针对正在勘察的工程的实测类资料是必须的也是最可靠的。此类资料包括勘探类(钻探、硐探、坑槽探、物探等)、地质测绘类(地质填图、实测剖面、地质描述、洞穴测试等)、测试类(岩土体室内外各种试验测试、渗透测试及长期观测、地质体变形位移监测等)以及由这些实测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后的归类资料。

实测类资料最怕做假。尽管个别造假资料并未对工程带来灾难性后果,但其性质是十分恶劣的,后果也是最可怕的。实测类资料要尽可能避免以偏概全,例如某岩溶工程区经调查某一高程有泉水出露,但就以此当成该区岩溶地下水位,是不可靠的。

实测资料的分析整理是较为复杂的课题之一。经分析整理后的资料,需要提出工程区各类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地质建议值。这个地质建议值的技术含量最高,是建立在可靠的测试资料、类比资料和地质师的经验之上的,也是地质师对工程区地质环境的理解、对所在工程建筑物受力条件和运行条件的理解、对工程总体把握的程度等等方面的反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地质参数与地质师的专业素质关系重大,从而导致了人为因素的存在。学术界研究了许多地质参数的取值方法和理论,试图消除人为因素。我们搞工程,数学力学计算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某些方面仍然是经验性半经验性决策,这就是人为因素。当采用了所谓的理论方法消除了人为因素之后,不知道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请不要忘记时代强调的是“人的因素第一”。

实测类资料中对工程稳定(边坡、坝基、洞室等)有重要影响的地质缺陷体、结构面、洞穴区、渗漏区等条件的查明,边界条件的确定,技术要求较高,需要认真对待,重大问题还应考虑专门性勘察研究。此类问题对于重大工程一般不会遗漏,非重大工程出问题的较多。

2.2 分析论证

在充分获取基础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分析论证,这是体现地质师的技术水平和学术思想的升华过程。我们的许多勘察报告所欠缺的正是分析论证这一环节,因此地质师们往往又被学院派人 ……此处隐藏18074个字……

2.2矿区地形图。采用RTK测图时,宜检测2个以上不低于图根精度的已知点,检测结果与已知成果的平面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5方可进行。仅需一人背着仪器在地形、地貌特征点上采集数据,输入相关属性代号,采集速度快,省时又省力,避免了常规测图测站点与地物点的通视,而且人员至少2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3工程放样及定位测量。根据地质提供的设计坐标,事先输入手薄中,手薄会自动提醒你走到放样的位置,即迅速又方便。定测时,用事先校正好的GPS-RTK直接测定其三维坐标。

2.4地质剖面测量。在室内计算出各剖面两端点的理论坐标,输入手薄中,手薄会自动显示该剖面线的方向,依据剖面图的比例尺,精度要求,在地形变化之上或地质特征点上就完成了该项工作。与传统全站仪、经纬仪视距测剖面相比,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结束语

实践证明GPS-RTK技术给测量带来了重大的技术改革,极大方便了广大测量工作者,随着今后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会更加普及和广泛,如何更好地应用该项技术,还需我们测量人员不断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地质测量 篇九

1.1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就是人们在进行活动或者工作时,对当地的地质环境造成破环作用或者对自然地质的破坏,例如工程建造以及工业发电等活动,这些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对人类的安全造成危害。例如火山的爆发、土地沙化、煤层自燃、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社会和人类的生命安全都会造成危害。

1.2地质灾害的防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的地质灾害时常发生,所以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防治工作就越来越重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要实行防和治相结合的模式,事前预防为主,结合后期治理,从而实现保护自然生态以及人类生命安全的目的。

二、地质灾害监测中测量技术的应用

2.1GIS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GIS技术就是常说的地理信息系统,是由地理科学、空间技术以及测绘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是用来采集和存储以及后期的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的表面或者某个部位空间和地理的有关数据的空间系统。它的特点就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和专题性的特征。其主要的功能就是对空间数据的分析,预测预报以及做出辅助决策等。地理数据库包括专题数据库、声音库、文件库、图像库以及地图数据库,该技术的重点就是支持空间的数据分析和辅助决策,以及地理数据库模拟库和知识库。在地质灾害中应用GIS成功的解决对大量数据的记录和计算等难题,同时实现了空间和属性数据的输入矢量化,编辑和建库,利用数据库成功的实现了对大量数据的管理,对数据多层次的大范围检索、地质符号绘制、图幅间的衔接处理以及符号大小和位置选择等方面技术难题。利用系统中的功能实现编绘比例尺不同的专题图件,比例尺更小的基础地质信息库,和空间的分析定点。

2.2GPS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GPS定位技术就是利用接受来自卫星的信号测距进行定位的技术,这种定位技术的特点是观测的时间短,并可连续的进行动态的观测,采用的是静态相对的定位技术,不需要观测站之间的通视,定位的精度高,可高达毫米级别。由于检测站点之间不需要通视,极大的减少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无线通讯技术就能把观测到的数据传到数据处理中心,从而轻松的实现远程的检测。目前GPS定位技术已经在滑坡,地裂缝和地震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中广泛的被应用。同时GPS定位技术还能在同一时间测定点的三维立体坐标数据,具有不需通视、自动化、全天候同时不需要进行高程转换等优点。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已经得到了肯定以及在广泛的被使用,其精确度也已经到达了0.1~1ppm甚至更高的级别。

三、灾害防治中的测绘技术的绘测内容

3.1详勘阶段的测绘详勘阶段的绘测主要就是对致灾体进行测算,其中包括对水源的测量和物源的测量。水源的测量内容主要是对该地区的流域和泥石流域的堰塘、水库、天然堆石坝等地表的水位和流量以及坝体的稳定性、堤坝渗漏水量和病害情况进行测算;物源的测算主要是包括观察裂缝的宽度测算和对形成区的松散土层的堆积分布和体积的测算。

3.2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测绘监控方法的选择和监控要素的实施都要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具体的灾害情况进行设定,根据监测技术的要求设计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建立监测网点的空间布置模式。

3.3施工阶段的测绘对施工阶段的绘测工作要充分的把施工的特点,当地的灾害情况以及施工方案考虑进去,针对具体情况建立合适的施工控制网,并作为定线放样的基础。然后根据实际的施工需求选则合适的放样方法,将图纸中德设计方案直接的转入实地。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一般来说都有土方工程,需要对土方进行计算,高程放样,在施工的最后还要进行工程验收的绘测工作。

四、应用实例

4.1某矿山变形监测概况。对某矿山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其交通极其便利,原始的地形地貌属于丘陵地,但是目前该地区的地貌已经被破坏,现场地平整。

4.2矿区周边环境。此矿区周边条件复杂,被众多丘陵环绕,一公里外有一村庄,约有200户人家。

4.3监测目的。通过对此矿区和周围环境的变形监测,分析反馈的信息数据,有效的发现矿区周边以及村庄的安全隐患,把现场监测到的数据和预警值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针对实际的情况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对矿区周边以及村庄的安全隐患的消除以及保护。对道路和地下管道的检测,防治施工过程中的损害,为矿区的正常继续开采提供数据依据。

4.4监测内容及项目。

4.4.1监测内容。监测的内容包括:地下水状况,矿区底部及周边,土体周边重要的道路,支护结构,周边村庄,周边管线及设施,以及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4.4.2监测项目。需要监测的项目包括: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锚杆内力监测,土钉拉力监测,周边建筑物的倾斜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周边地表的沉降监测,矿井支护结构,邻近建筑物的水平位移,邻近建筑物的沉降等监测。

4.5监测点的保护。在检测点的附近树立较为明显,容易观察到的标志,注明“监测点,注意保护”,用来告知矿区开采方对监测点的保护,对容易在开采的过程中遭到破坏的监测点进行有必要的强调。要成立巡查小组,对监测点周边进行巡查工作,提醒周边路人对监测点的保护,及时的发现被破坏的监测点并立即对其进行修复。

4.6监测方法。监测的方法有很多,如煤矿井底的支护结构垂直与水平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的监测,地表裂缝的观测,周边地表垂直位移监测,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周边建筑倾斜监测等。

4.7监测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对监测资料的处理要迅速及时,如果数据出现异常要立即通知相关的部门,并通过分析采取对应的措施。在对原始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查后进行计算分析,在监测工作完成后及时的编写监测报告。

五、结论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地质测量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地质测量论文(精品多篇)(全文共2158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