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革命诗词【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革命诗词 篇一1926年,时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的为在汕头市创办的《岭东民国日报》的副刊题词:“革命”。
1937年秋,主席在延安为1935年3月5日在广东龙川鸳鸯坑被反动派杀害的闽粤赣红军游击队司令员古柏题词:“吾友古柏,英俊奋发,为国捐躯,殊堪悲悼。愿古氏同胞,继其遗志,共达自由解放之目的。”
1938年,时任八路军驻南京代表的将军在广州题写了一首题为《羊城怀旧》的七言诗,诗日:“百战归来意气雄,念年人事各西东。关心最是公园路,十丈红棉依样红。”
1950年10月,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的为广东电台建台一周年题词:“大家办广播,大家听广播”。
1950年11月18日,时任部长的陆定一在观看了广东省华南文工团演出的《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后题词:“看了《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很高兴,相信这个戏一定会受到人民的欢迎。敬向华南文工团致我的祝贺,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成就”。
1950年,主席应著名华侨领袖司徒美堂的函请,为在广州出版的《华侨新闻》题词:“共同奋斗”。
1952年,主席为位于广州市的华南农学院题词:“华南农学院”。
1955年11月10日,总理为广东粤剧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6年12月,元帅在从化温泉题写了一首题为《温泉晚步》的七言诗,诗日:“来到溪山绝胜处,安排笔砚即为家。看罢瀑布天色晚,缓缓戴月走溪沙。”
1957年2月,元帅在广州题写了一首题为《广州》的七言诗,诗日:“高阁羊城接大荒,聘怀极望郁苍苍。四时春气荣花木,千载唐音听粤腔。海舶百年来祸患,谪人历代富篇章。最是人民革命好,黄花岗连红花岗。”
1957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在广州题写了一首题为《广州起义三十周年纪念》的七言诗,诗日:“广州起义继南昌,旗帜鲜明见主张。只有人民救中国,更无道路是康庄。将成即毁原尝试,虽败犹荣应赞扬。岗上红花开满地,卅年前事永难忘。”
1957年12月11日,座落在广州市中山三路东较场北面红花岗上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落成,总理亲笔为陵园题词:“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陵园中心隆起的圆形墓圹的护墙上镌刻的是元帅的题词:“广州公社烈士之墓”;湖心纪念亭上悬挂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的题词:“血祭轩辕”。
1958年7月2日,总理在新会县视察时,为新会县劳动大学题词:“工农结合,城乡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
1958年7月7日,总理在新会县视察时,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工作题词:“全国商业部门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应该向新会学习,抓紧废物利用这一环节,实行收购废品,变无用为有用,扩大加工,变一用为多用,勤俭节约,变破旧为崭新,把工农商学兵联成一片,密切协作,为全面地发展生产服务,以便更好地实现勤俭建国、改造社会的任务。”
1958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在新会县题写了一首题为《游压门返舟中望风山龙子塔》的七言诗,诗日:“凤山龙子塔,耸立显孤高。风展翅迎人,龙昂首相招。俯数银洲帆,远接压门潮。树木郁葱葱,衣被峰嵋蛲。工农自作主,山塔秀益饶。舟行入江门,回望夕阳骄。”
1958年,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珠江口题写了一首题为《舟过虎门》的五言诗,诗日:“飞舟过虎门,海阔海云深。敌氛今已靖,应以慰关林。”
1958年,总理在新会县棠下镇周郡农业社视察时题词:“冲天干劲周郡社,英雄人物数今朝”。
1958年,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丰顺县汤坑镇题写了一首题为《过汤坑》的七言诗,诗日:“八一红旗卷岭南,汤坑鏖战日无光。只缘棋误三军挫,还使猴冠四姓狂。正义终能除大敌,丹心永照著鸿章。千秋事业缘非易,莫讶人间一瓣香。”
1959年1月23日,元帅在广州题写了一首题为《登石门山》的七言诗,诗日:“石门山上望韶关,千里江船一日还。一船拖得十三艘,霎时飞过荔枝湾。”
1959年1月27日,元帅在从化题写了一首题为《从化温泉》的七言诗,诗日:“梅花开后桃花开,绿竹青松夹岸排。唯有荔枝园更好,林空喷出暖泉来。”
1959年2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在广州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光荣牺牲的何济公联合制药厂化工车间女工向秀丽题写了一首题为《赞向秀丽同志》的诗,诗日:“向秀丽同志,你全身都化为了光,你是英勇的献身精神的形象!酒精那能够毁灭你呵!而是使你永生在人们心上。你没有辜负党的培养,你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你是优秀的党的女儿,你永远是人民的榜样!”
1959年2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在广州题写了一首题为《春节看花市》的七言诗,诗日:“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1959年2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在广州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光荣牺牲的广州市何济公联合制药厂化工车间女工向秀丽题写了一首七言诗,诗日:“磊落光明向秀丽,扶危定倾争毫厘。一身正比泰山重,风格如斯世所师。”
1959年2月17日,元帅在高要县城北的七星岩游览时,为星岩牌坊题写了“七星岩”三个大字,并题写了一首题为《游七星岩》的五言诗,诗日:“七星降人间,仙姿实可攀。久居高要地,仍是发冲冠。开心才见胆,破腹任人钻。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
1959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在广州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光荣牺牲的广州何济公联合制药厂化工车间女工向秀丽题写了一首题为《纪念向秀丽同志》的七言诗,诗日:“烈物延烧势甚危,纵身扑火不犹疑。谨防爆炸将旁及,忍受燔焦强自持。风格在於维大局,精诚所到树红旗。重伤百药都无效,忘我仪型永世垂。”
1959年2月,元帅在广州题写了一首题为《和郭沫若同志》的七言诗,诗日:“百花齐放遍城乡,灿烂花光红满堂。更有心花开得好,一年转变万年香。”
1959年2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在广州拜谒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时,题写了一首题为《红花岗》的七言诗,诗日:“冬来我谒红花岗,烈士陵园溢耿光。星火燎原天历改,白虹贯日庆云翔。英雄树下花争放,血谊亭边桂有香。三十二年如反掌,遍江乡。”
1959年6月16日,元帅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光荣牺
牲的何济公联合制药厂化工车间女工向秀丽题写了一首题为《向秀丽歌》的长诗,诗中写道:“向秀丽,爱集体。投身烈火,防止爆炸,救了全厂,英勇地牺牲了自己。向秀丽,爱集体。你烧伤的消息传开,几百人到医院排队,自愿输血献皮来救你。成千封信从全国各地送 ……此处隐藏9319个字……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来观察事物的深刻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无论革命环境多么曲折艰险,他都坚信有着光明的前景与未来。大革命失败后,有人悲观失望,他先后撰写多篇文章,指出中国革命最后胜利的必然性,同时撰写诗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即使受到左倾路线排斥,仍高唱“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他的诗毫无怨气、馁气,总是乐观自信。坚持革命的“两结合”创作原则,但对什么是浪漫主义自有一番新的解释,1938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作报告时说:我们每每鄙视浪漫主义,因为一说到浪漫主义,好像只是风花雪月、哥哥妹妹的东西,殊不知浪漫主义原来主要精神是不满现状,用一种革命精神憧憬未来。长征期间,用对立统一规律看待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大力张扬乐于斗争的精神,并以艺术手法把“苦中有乐”“变苦为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片真情歌壮行
是党的领袖、军队的统帅,作诗是“余事”。1958年底,他给《忆秦娥・娄山关》一词作注释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长征期间马背上哼成的诗词,是作者心路的写照,是革命激情喷发而成的咏唱。
临山生情,借山抒怀。长征期间,连绵起伏的群山,是红军生活战斗的环境,既是对抗敌人、保存自己的屏障,也增加了进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山的形象高大巍峨,体现一种刚强、坚定、高昂的性格,其间创作的八首诗词,首首都有山的意象,寄托作者的情感与意志。
人所共知,中央红军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踏上征程的,前进方向不明确,“搬家式”的行军,突破湘江封锁线之战,红军伤亡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心情沉郁,一心想改变李德、王明错误的军事路线,挽救红军,挽救党,挽救中国革命。在总结战事惨败的教训中,他提出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转向敌人兵力虚弱的贵州进军的建议得到12月15日由主持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认可。会后按照的战略意图,向黔北重镇遵义进军,途中,饱含着对黎平会议后中国革命初现光明前景的愉悦心情,在马背上哼成《十六字令三首》,通过讴歌山之高、山之大、山之坚,充分展现红军英勇无畏、敢于战胜任何艰险的英雄气概,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共产党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中的坚强决心。在以后创作的五首诗词中,随着征程的发展变化,一一展现借山抒情的幅幅画卷。
雄关漫道,迈步从头越。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长征更是“困难多于顺利不知多少倍”。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此时,红军虽然开始取得主动,但终究没有摆脱困境,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后,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建立根据地,但事与愿违,先是遇到川军重重阻力,以后打到川滇黔交界的“鸡鸣三省”时,又遇到云南军阀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于是循原路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过激战打败了扼守在娄山关的敌军,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忆秦娥・娄山关》一词,描写红军攻占娄山关的艰难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深沉情感。词的上片,“西风”“雁叫”“霜晨”和“马蹄声”“喇叭声”,这幅画面里,既没有鲜艳的红旗,也没有高亢的军号;词的下片,尽管“雄关漫道真如铁”,仍矢志“而今迈步从头越”;词的尾句,是作者将自己在战斗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与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遇合,造成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句声振古今的绝唱。这首词形象地描绘了红军英勇血战的壮烈,艺术地赞颂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展示了充满英雄气概的号召,融苍凉沉郁与雄劲豪放于一体,给人一种强烈的悲壮美之感。
柳暗花明迎新天。中央红军在的率领下,于1935年9月走出荒无人烟的草地,突破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翻越又一座大雪山岷山,进入甘肃继续北上。此时,心情非常愉快,长征开始以来的沉郁心境、心头重压都一齐解除了,他诗情难抑,连连创作四首诗词,调子欢快,画面壮丽,人们不难从中体会到政治家诗人此刻回眸走过的艰辛历程并展望未来时,内心充满着的胜利喜悦与战斗豪情。《七律・长征》是对红军长征胜利最为光辉的美学总结,早在1936年被埃德加・斯诺作为结束语写进他的《红星照耀中国》,成为最早被介绍到国外去的诗词作品。当红军经过一年艰苦跋涉来到甘南通渭短暂休整时,又在排长以上的会议上铿锵有力地朗诵起《七律・长征》,极大地振奋了红军精神,最后胜利到达陕北。
一等襟怀铸征魂
诗言志。从小就怀有远大抱负,16岁时借诗言志出韶山,青年时代就立志“救国救民”,寻求“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真理,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政治上的理想追求,也是他在诗词创作上追求的美的本体。抱负决定心境,心境化为诗境。诗词,题材多样、意象万千,从现实出发,而又超越现实通向理想目标。早年便有“要将宇宙看秭米”,“心中日月常新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诗句,越读越令人振奋。长征诗词,充分展现了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杰出代表在革命危急关头胸怀崇高社会理想的坚贞。集中表现在:
长缨在手,缚住苍龙。掌握革命武装,打败侵略者,这是中国共产党当时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追求。高瞻远瞩的,无论是长征前、长征中、长征结束后,均为它而奋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时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先是发出《中国工农红军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告白军士兵兄弟书》《苏维埃政府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告全国民众书》,继后,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中指出:“只有工农兵苏维埃与工农红军,才能打倒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央苏区的工作中,他把大力扩充红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致使长征开始时中央苏区的红军人数达到8.6万多人。长征开始后,为改变李德、王明错误军事路线,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尽心竭力。当他复出并逐步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之后,坚定实行北上方针,四渡赤水,三过乌江,二到遵义,摆脱敌人重兵追击、堵截,继而击败妄行南下的分裂行为,最后带领红军到达陕北。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时,心潮澎湃,发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言,这是被诗化了的心中的政治理想蓝图,它再次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坚定意志和急切愿望。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是长征期间诗词中抒发共产主义理想、展示人生最高追求的著名诗句,它出自1935年10月《念奴娇・昆仑》一词。该词以巍巍的昆仑作描写对象,托物言志。词的上片,以艺术夸张的手法,对“昆仑”山的形象作了生动的描绘、评说,由“昆仑”山的雪想到“江河横溢”对人民的危害,抒发改造自然的伟大抱负;词的下片,突发奇想,要“倚天抽宝剑”,把“横空出世”的“昆仑”“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藉以达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在这里,欧、美、东国只是人民的代语,其意是全人类都过上冷暖一样的和平幸福生活。这是历史巨人站在昆仑山巅抒发共产党人远大抱负的呐喊,正是这种崇高壮丽的社会理想,成为克服千难万险,夺取红军长征伟大胜利的精神之源。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革命诗词【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