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物理学论文【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物理小论文范文 篇一(一)学生的参与程度不足
分组讨论式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的参与度要高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然而,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在学习基础以及学习心态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些成绩较好,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往往很快能够投入到讨论活动中,而那些成绩相对较差或者学习心态较为被动的学生则很难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少数几个讨论思考,其余在旁边“看热闹”的情形,由于参与度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在分组讨论中获得共同的发展。
(二)小组成员间缺乏互动性
分组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并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互动,培养合作能力。然而,在现实的小组讨论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常常缺乏互动性,很多时候都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小组成员之间很少有人愿意认真聆听队员的观点,仅仅是想着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种貌合神离的小组合作的效果往往也不会很理想。
(三)讨论的时间不足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中,教师在课前进行备课,把知识点进行总结概括,到了课堂上,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将这些知识点输送给学生,而讨论式教学是在只提供一定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探究来获取知识,在时间上,显然讨论式教学要更长一些,而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地四十五分钟,很多时候,讨论的时间都显得不足,再加上一些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去,从而让很多的讨论活动都显得虎头蛇尾。
二、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策略
(一)小组合作前进行合理的分工
为了避免小组合作过程中有人积极有人“搭便车”的情况,在小组合作之前,就要把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工作分配好,明确地指出每个成员需要扮演的角色和完成的任务,这样,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个人才能积极尽心地参与到合作探究中。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节的内容时,采用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的课题以当前热门的房地产开发为背景,让学生围绕着房地产开发对生物的影响为课题进行探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题的探究中发挥作用,笔者对每组学生进行角色分配,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地方政府行政人员、房地产开发商、农林牧渔人员、科学研究人员、环保局工作人员,围绕着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应当承担的义务、责任,以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资料搜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辩论。通过这种角色扮演,不但明确了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分工,同时也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二)制定小组活动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要想顺利的开展,制定合理的小组活动规则必不可少。笔者在班级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就制定了这样的规则:讨论开始前,小组成员先进行独立思考,把自己思考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然后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把自己的思考结论说出来,当同组成员发表看法的时候,要求小组内其它成员做记录,然后把其它组员的观念同自己的观念进行比较,指出异同之处。这样的活动规则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学生潜能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小组成员之间的争论和交流,使得同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有效。
(三)安排合理的探究时间,提高课堂探究效率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间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探究时间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第一,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教师可以把生物课程调整成连堂,让学生能够拥有充分的探究时间;第二,提高课堂探究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更多的工作了。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合理的膳食》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在活动开始前,笔者先给学生设计了一份课前导学案,让学生通过预习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同时,还要求每个学生记录一下自己一周的食谱,然后把食谱拿到课堂上来,并综合所学过的知识,同学之间交换食谱,评价一下食谱是否健康合理。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课堂时间,每个学生都能迅速进入思考和讨论的状态。接下来,再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设计一份自己认为最健康的食谱,从而有效纠正学生过去不合理、不健康的膳食习惯。就这样,课前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高效率的合作探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三、结语
物理学论文 篇二(一)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1)比较式教学法。物理教学比较法是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综合研究对象的各项特点,通过比较,得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比较法通过启发、探索和解决问题这一模式,根据已知事物,认识到未知事物,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育工作者可合理采用比较法,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譬如,大学物理课本中,将稳恒磁场和静电场的公式、定律及其他都进行比较,分析其计算方法,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纽带,使其更加形象的了解物理知识。(2)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正确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懂得举一反三,合理应用课堂上所学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可采用讨论法和问题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出所在问题,并选出代表进行提问。这种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讨论法和问题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物理教学手段的改革
(1)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逐渐得到了认可。教育工作者应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不断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积极引进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物理学习网站。物理学习网站的建立,使学生摆脱了物理学习中多种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阅和解惑。除了可以登陆网站进行自主学习以外,有效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但教学时间短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物理学习的平台。(2)教育工作者应多进行演示实验,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这一过程中,将复杂的定律和理论以简单的试验体现出来,以助于让学生通俗易懂地了解物理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三)改革考核制度
传统的考核方式即为闭卷、笔试及单一的期末考试,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来了不良影响。教师应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平时考核的成绩,将课堂提问、论文写作、课外活动等计入学生评分中,并制定合理的评分系统,将各项得分都纳入学生的测评中。从根本上避免了因过于注重期末考试形成的应试教育体质,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汲取新知识。
(四)结束语
物理学论文 篇三1.1学生基础差,不重视作为本三院校的学生,高中物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许多同学基础概念及定律不清楚,给大学物理的学习造成了困难。另外,学生的高数基础不扎实,无法在物理模型建立中灵活应用微积分等高数知识 ……此处隐藏11917个字……都产生于对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之混淆。
“一个钟所处的引力势越低(深),它走得越慢,而那里发出的光在引力势较高处去接收就会发生红移”〔5-92〕,亦即是说原子钟在那里发出的光频率较小,周期变大。如果是摆钟,依据T=2πL/g,由于g变大,周期就必然变小。两种钟的结果居然完全相反,基于什么原因呢?这就恰好能够说明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作用机制不同,显示的结果就必然会适得其反。由于原子钟的频率直接决定于能量子的频率,属于绝对运动;而摆钟的周期则由作用量g与弹性势的平衡决定,属于相对运动,g变大时相对而言等于固定不变的弹性势变小,故而钟的周期亦随之变小。“量子理论和每一种合理的真实世界观念都冲突”〔6-127〕;“量子力学改变了古典物理学的因果观和实在论”〔2-328〕。这些观念产生于发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效果迥异,感到困惑的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被动的背景”,“相反的,它们现在成为动力学的量”〔4-53〕,根源在于没有突破“物质”一元论的樊篱。
问起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意义,通常的回答是:“物质和能量要使时空向其自身弯曲”〔4-60〕,反过来弯曲时空的曲率又决定着物体运动的路径。这种表述本来存在一个因果互易的逻辑循环,只需要将误用概念“物质”去掉,就变成了非常明晰的单因(能量)决定单果(质量运动路径)的关系。再如“势函数V表示质量系统对空间任意点的引力作用”〔2-361〕,实质上则是势函数表示任意时空点对质量的趋动作用。作用和被作用的因果关系弄颠倒的原因,许多都出在用相对运动的观念去解释绝对运动;产生这种观念的根源又非常久远和牢固,先是哲学上把物质说成第一性,继而近代科学一开始就决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外加担心宗教神学找麻烦,所有物理学理论就都必须把物质或质量说成是运动变化的起因。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动因仅来源于能量系统。
宇观上的星体都是绝对运动,很早很早之前就受到许多哲人的关注,他们的不少观点由于跟相对运动的理论不合,都受到了冷遇。欧拉认为“一切物理过程都是以太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2-180〕,欧多克斯认为“日、月和行星分别固定在想象的匀速转动的天球上,星体本身不动,它们随着天球运动”〔2-51〕,笛卡尔的观点更明确:“宇宙空间充满媒质的旋涡运动,天体被媒质的旋涡推动”〔2-145〕;最直观形象的描述莫过于那个阴阳互动的太极图,那是华夏先民无数代人仰观俯察智慧的结晶。天空中所有星系或星系团无不都是一个涡旋,其中不少涡旋的中心根本就找不到质量(被称为质量丢失的暗物质)。很显然这些涡旋都是能量积累形成的畸变时空,那些特定的R3/2=K的不同旋线上,都可能会有星体在做自然运动,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引力作为向心力,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找切线力的源。
易学中虽说没有“自组织”这个词,王船山却早就讲清了自组织的作用机制。“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如果将质量子和能量子类比为阴阳,这种说法还满有道理的。
小结:运动有相对和绝对之别。因果关系被破坏的原因大都生之于用相对运动的理论去解释绝对运动,根源在于物质一元论不能作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六、唯物宇宙观
科学思想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世界各地都是沿着自己的传统在发展;从16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掠夺,希腊传统的科学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所说的近代科学,主要指希腊科学传统的扩展,其间也不乏阿拉伯、中国和印度等地科学成果的积累。物理学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跟古希腊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分离。
在古希腊文化传统中,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创立开始,就出现了理性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纷争,科学思想的发展亦被打上深深的烙印。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后,“知识服从信仰”成为教会的基本准则之一,于是就有人提出“学问来源于经验”与之抗衡。
基督教创立不太久,某些护教派发现那些愚昧贫乏的教义抵抗不住古希腊、罗马文化,特别是哲学,就开始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寻找为教义辩护的依据,从而发展出貌似科学的神学,进而宣布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的宗教是同一的和信仰先于理性的原则。中世纪的欧洲几乎一切学术都在宗教神学的桎梏之下,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布鲁诺被活活烧死,伽利略遭受终生监禁,都因为他们的理论对神学不利。
唯物主义宇宙观针对信仰先于理性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自然科学总算找到了哲学基础。由于近代科学确定只研究属于第一性的质量和重量,而不研究与感觉有关的第二性,即把意识范畴留给宗教,总算争得了一席之地。当我们立足于现代科学的成果和困惑,去反思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时发现,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视为全部、特别是近代哲学重大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哲学,根本就不能作为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为了从神学桎梏下挣脱出来,选择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哲学虽说必要,终归总逃不掉为临时应付而“举债”付出更高的代价。
物质和意识对立,对立的双方是自然和人,这是古希腊自然与人分离自然观的延续。这种哲学适用的范围应该是人天系统,即探讨的中心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物理学则属于纯客观地探讨自然界的秩序和原理的学问,亦即是说它只研究物质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规律等问题,丝毫不涉及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内容。故而我们认为,唯物主义宇宙观虽说使物理学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不能做为物理学的哲学基础。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探讨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就不应该将所有的物理客体用“物质”一个概念概括。因为变化只能发生在至少两种客体之间,如MN和NM;而MM则是永远无法观测的。
“科学史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寻找历史来龙去脉的做法有误入歧途的危险,转而采取从原来的境况中重新阐释科学思想”〔7-2〕,不少人发现了《周易》中保留着自然学的原初形式,可以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哲学启迪。本人沿着这条进路摸索多年,学习探寻的心得是,物理学只有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的自然观,才可以讨论变与不变。
易以道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阳变阴合,乘机而为动静;二气之动,交感而生,凝滞而成物我之万象——仅依据上述五句富涵哲理的格言,对物质、时间、空间、运动和因果关系等重要概念做一些简要的剖析,就可以理出一条新的思路。如果依据两系统结构论,对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一次新的整合与梳理,极有可能会将物理学带出当前的困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师长、同仁指正。
参考书目:
1、朱伯昆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董光璧等著《世界物理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英)霍金著《霍金讲演录》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倪光炯等著《近代物理》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年版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物理学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