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教师师德师风征文【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师师德师风征文 篇一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开始迷茫,也可以说是胆怯。也许是从我第一天踏入大学的那一刻,当见到那么多同样优秀或者说更优秀的同学们的那时候开始的吧。整个大学四年到研究生期间,我都在寻找一种让自己释然的方式,抑或是重新自信和充满力量的方式。而这种信心,在我踏上讲台的那一刻魔法般的回到了我的身上。
对于医学生,尤其是护理专业学生,我们从一开始便面对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否定。我们看到太多的医患冲突,看到太多对目前医疗不满的言论,我们也听到了太多关于护理工作苦、累、脏的说教……不可否认,我在这逐渐认识和了解护理的路途中也想过放弃,可是终究我选择了坚持,并且决心将护理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研究生导师对我帮助很大,她鼓励我开始在校代课,告诉我在当教师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所收获并且得到你想得到的!
不可否认,一开始我对自己能否当好一名护理专业的老师是缺乏自信的,而这份不自信源于我对角色转变的不适应。随着代课时间的增长,我变得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我会花很长的时间备课,写教案,查资料,虽然很多时候我能讲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同文学院,我担任的是外科护理学教师,深知作为一名老师,我能做的不仅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当然,因为教学经验的不足,我还有很多需要去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但是,我要求自己不管做什么都要尽力去做!
与其说我是他们的老师,不如说我和他们是相互学习和一起进步的过程。讲台对于我而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不管我前一刻有多少不开心,有多么累,嗓子是不是又干又疼,只要我站上讲台,带上耳麦,面对台下那些孩子们的时候,我总能瞬间充满了精神,仿佛前一秒的那个自己已经不存在,此时此刻我就是一名充满力量与激情的表演者!每次讲完两小时的课,一同代课的老师会经常打趣的问道:“志娟,你嗓子咋就成这样了?感情你上课都是打着鸡血在上的啊?”其实,上完课也会觉得累,有时候一天下来腿已经酸疼的连睡觉都睡不着,嗓子也干疼到不想说话,只是这一切都会在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完全消失。我想,这就是喜欢和热爱吧!
我只是想成为一名好老师,成为一名同学们喜欢的老师,这是我一开始的愿望,也将是我不变的愿望,为此我愿意一直努力!
教师师德师风征文 篇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巴特尔也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不是索取,不是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这就是爱,有爱才有教育,因为爱才崇高,无私的爱,是教育的魂!
怀着对神圣的教育事业的热切向往,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当我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着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对着几十张天真可爱的面孔的时候,我才发现,当好一名教师,仅仅有着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仅仅有着为教育献身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一张张天真可爱的面孔,是一块块需要用爱来浇灌的苗圃,是一片片需要用爱来培育的花园啊!
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为学生不做作业而大动肝火;曾为学生放弃学习而心焦如焚;曾为作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绞尽脑汁;曾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泪下。我犹豫过,动摇过,有时候问自己,和其他工作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是不是太累了?但是,当看到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奋起直追,成绩进步时;当喉咙发炎出不了声时看到学生们关切的目光,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时;当经过自己和同学们的努力班级取得成绩时,一种感动和自豪油然而生,原来付出就有收获,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这时我又燃起了对工作的热情,又充满了对事业的执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学生自尊的呵护,给学生与尊重,让学生真正的从心灵深处感化和触动,这才是教育对爱的诠释。设想,如果只是一味的斥责和讥讽,又怎么能换来“浪子回头”的觉醒?记得前两年,我班有个学生叫何明斌,是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学习态度差、经常逃课还爱打架。开始,我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他,渐渐地,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其实也挺可怜的。父母非婚生下他,现在父亲又另结新欢,把他的生母赶出家门,多年未归。在家里,他得不到一丝爱的温暖,甚至有时候连吃饭都不正常。他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好面子,一方面字写得端正。于是,我“对症下药”:在班上举行写字比赛,小彬榜上有名,增强他学习的自信心;给他封个“纪律维持组长”,当班上有人打架或者吵架时,他负责制止。平时,还经常找他聊天,并顺势做思想工作。慢慢地,他对我的态度改变了,眼神里没有了以前的桀骜与不羁,多了份信任与温和。
有一天早上,我发现小彬脸色发白,右手的手臂上竟有十几条长短不一的鲜红的划痕。我心里一惊,连忙把他带到早餐店。吃饱后,他向我说出了缘由:原来昨天晚上,他也阿姨大吵了一场,离开了家,并用卷笔刀片把自己划伤了。说完,小彬眼圈红,突然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起来,嘴里还嘟囔里:“我想妈妈!我想妈妈!”看着眼前的小彬,我的喉咙像塞了块铅似的,无论如何,他也只是个孩子,他是多么渴望一份真真切切的母爱呀!
那天过后,我与小彬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小彬再也没有逃过课,而且表现良好,成绩还有了进步。为了奖励他,我努力地做通了他母亲的思想工作,让她在六一儿童节那天回来看小彬,给他一个惊喜。
儿童节那天,当小彬的妈妈出现在教室门口的时候,小彬愣住了,接着一头扎进了母亲的怀里,紧紧抱住妈妈,久久不肯放开……
就在那年的暑假,小彬在QQ上给我留了这行字:钟老师,我现在和妈妈在一起,我很幸福!老师,谢谢您,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看到留言,我的心里涌上了一股幸福的暖流,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把批评转化为亲和的魅力之帆,才能使学生在人生的航程里不断地调正方向,让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成长。
是呀!既定目标,行无彷徨。平凡之中,更能彰显英雄本色。让我们勇敢地去做叶的事业吧!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一次释放它的魅力,让教师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再次镀上它金色的光环。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至死不渝的情怀将滚滚红尘中种种诱惑淹没,更让那些功名利禄随着一江春水付诸东流。我坚信: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颗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心,足以让我的人生写满精彩!
师德征文 篇三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 ……此处隐藏9246个字……理由。听着同事说为家人烧什么菜,什么菜好吃,家里人怎么夸奖等等。我总有一种冲动:回家去煮一桌子的好菜。可是,别说是煮饭,恐怕连买菜的时间都没有。每一次回家,都会路过一个马路市场。傍晚十分,等到我下班的时候,小贩们也收起一天的疲倦与辛劳,赶着回家啦!
每次的晚归,偶尔也会遭到家人的抗议——简直比总理还忙!可是,我知道,他们并没有责备我;相反,他们是多么的爱我。当我忘记自己的病痛时,他们总是处处为我的身体着想,怕哪一天又累到在讲台旁。
师德征文 篇十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国人“打是亲、骂是爱”的诠释下,更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支配地位。然而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面对越来越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一味“坐而论道”已经不能说服他们,自然“师道”没有“尊严”可言
老子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意思是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以下为基,铸就师德。
一、静下心来,提高素质
俗语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1、坚持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
2、勇于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反思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反思本节课的过程;反思本节课的得与失。
二、降下身份,平等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出创新的火花”。为此,调整观念、“降下身份”,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真正达到平等互助,学生才会感到身心轻松愉悦,他们的思维才会始终保持着活跃良好的状态,当他们遇到疑难问题时,才会毫无顾虑地自由发问,互相研讨,从而形成平等的合作与交流。
1、善于倾听,适时引导
“降下身份”,不单是指在形体上蹲下身子,而是指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上放下“架子”,不以权威者、领导者自居,不搞“一言堂”,要给予学生辩解申诉的机会和权利,以与学生平等的大哥哥、大姐姐甚至大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为他们创造一个心理安全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教师本人,并愿意与其沟通,
特级班主任于永正有一句话:“我最喜欢发言错了的学生。”他认为,错误才难引出正确,“失败是成功之母”。“降下身份”和学生人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教师的尊重换回学生的自信,用教师的尊重换回学生的尊重,才是为人师者最应该牢记的。
2.赏识教育,激发鼓励
“降下身份”平等交流,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语言上的尊重。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就认为学生对自己应该言听计从,俯首贴耳。教师也不是全能全才,在学生有强于自己的地方时,要勇于“俯首称臣”,不能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或过激言行看做对自己的不敬。
尊重学生是对学生的价值和潜能的一种积极肯定,有利于学生排除紧张、惧怕、担忧的心理,消除其自我防卫的抵御心理,从而能畅所欲言,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三、走下讲台,贴近心灵
讲台,是教室的重要陈设。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它却愈来愈成为不少人的“炮轰”对象。有人认为,讲台是教师“权威”的象征,是师生地位不平等的象征,是阻隔师生认识和情感交往的鸿沟;有人认为,教师站在讲台上,给人一种威严、高高在上的感觉,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利于师生互动,等等。总之,讲台不应该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走下讲台。走下讲台干什么?
1、拉近距离,关注每一位学生
课堂上每天都上演这样的场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可有的学生在爬着睡觉,有的学生在课桌下摆弄一些小玩具或书笔之类,有的学生在看课外书,有的学生在说悄悄话,也有的学生在走神发呆。可有的教师处理方式却是略吵两声或全然不顾。我想这样处理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讲课时注意力全集中在了教材上,学生成了老师视野中的盲角;二是老师看见了怕因为处理问题完不成教学任务,懒得去生他们的气,懒得去关注他们。试想:这样处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怎样?如果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适时点拨为辅,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提醒,教学效果又会怎样?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应站在学生后面。”这句话也许听起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颇有道理,现在我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如果你站在讲台上,以一对众,与学生相隔,又怎能亲近学生,与学生沟通呢?因而教师应走下讲台,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消除视野中的盲角。
2、让“心”下台,回应心灵的呼唤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不仅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而且更应该敞开心扉与学生倾心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唤’。”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将“心”从讲台上放下来,从学生角度去审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思考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要从“心理的高台”上走下来,心里装有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而不是在形式上盲目跟风;要注意思考和审视自己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做了什么,又是怎样做的,真地把“心”带下来了吗?
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是传授与接收的过程,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因而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及时回应学生心灵的呼唤。
国家发展教育为基,教育发展教师为基。教师身在育人一线,任重道远,更要注意以“下”为基,静下心来,提高个人素质;降下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走下讲台,贴近学生的心灵。终能铸就人仰师德,育出国家栋梁,为教育发展国家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教师师德师风征文【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