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品多篇

时间:2025-07-24 07:11:53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品多篇(全文共10704字)

摘要:《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重点)

2、朗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体会白描的写景手法。(难点)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中华书局20xx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朝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读准字音

拏(ná) 更定(ɡēnɡ) 毳衣(cuì) 雾凇(sōnɡ)

一芥(jiè) 喃喃(nán) 铺毡(zhān) 强饮(qiǎnɡ)

崇祯(chónɡ zhēn) 沆砀(hànɡ dànɡ) 更有此人(ɡènɡ)

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 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一词多义

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大 大喜曰(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长堤一痕(数词,一)

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

更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更加,还)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拥毳衣炉火(名词做动词,带着火炉)

客此(名词做动词,客居)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惊喜(“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新课导入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文中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感悟精彩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吗?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为白描。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湖亭心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 ……此处隐藏6896个字……尘世几人哉!”今天咱们有幸认识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

二出示作者简介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出示文言小品五步读书法:

1初读文章,掌握字词2细读文章,把握内容

3品读文章,赏析语言4悟读文章,体会情感

5诵读文章,牢记心间

(一)初读文章,掌握字词(以作预习要求)

1教师范读(正音,句读)

2学生自读并准备字词

3检测预习情况,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二)细读文章,把握内容

带着问题去读文章,通过填空练习翻译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三)品读文章,赏析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并小组交流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教师点拨

3出示交流重点,巩固赏析成果

(四)悟读文章,体会情感

1“痴”如何理解?你会对舟子说些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五)诵读文章,牢记心间

减字背诵法(一共四遍,难度递增)

五拓展延伸

练笔: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让读者能从中品出你的情感来。(50字左右)

六小结

短短40分钟,我们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再次体会了白描和情景交融手法的神奇;遇到了如雪般美妙的文字和如雪般圣洁的情怀。相信当郑州第一片雪花落下时,你会有更多的遐想吧?

《湖心亭看雪》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领会湖山空灵之意及作者游湖的雅趣,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学习侧面衬托的写作手法。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3、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航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关于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举例:(齐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抽读)朱自清《背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3、自读文章,注意字词正确的注音。

4、借助工具书,解释字词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画面,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诸多的名胜古迹让我们心驰神往,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师生赛读全文。

三、交流预习成果

四、课堂研讨

⑴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看雪?(时间 天气 方式)从中可以初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是日更定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独往湖心亭看雪

可见作者行事特别 思想孤傲 ,洁身自好,不随波流俗。

⑵找出写景的句子,品味其妙处,并结合预习导航的知识品味白描的妙处。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朴素之语。 C、妙在构悠远意境。

⑶作者见到“两人”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得出来?为什么?

高兴 “强饮三大白而别”;因为感觉自己找到了志趣相投的人而高兴。

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应怎样理解?以舟子的话作结有什么妙处?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通过侧面衬托更能突出作者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⑸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⑹ “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孤高自赏的愁绪和冰雪独抱的操守。

五、写作提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写景的一种新的手法——白描手法,那我们来辨析下面的这些句子,哪一个使用了白描手法。并说说白描的作用。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300字左右。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品多篇(全文共1070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